從先前三篇的“數位轉型為什麼會失敗”中,會發現數位轉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在“人”的身上,而講到“人”就不得不從管理去切入,也因此會牽涉到流程、制度、績效評估…等管理問題,管理的本質在於如何控制並組織團隊的行為,而團隊行為必須要從“思維”的溝通與建立做起,而後才是共同描繪數位轉型的藍圖,並依序分成流程、制度、系統、導入、測試運用、調整、上線等階段任務,逐步完成以達穩定轉型。
數位轉型思維:不改變,就等死
在過往拜訪客戶的經驗中,部分客戶對於數位轉型的心態是相對保守的,也可以說他們對於『改變』都是非常謹慎與小心翼翼的,甚至是帶點排斥的意味,常常在有意無意間散發出『現在就很好,沒有必要改變』的訊息。如此心態在快速變化的數位時代,其實是非常危險,因為以往可能即便慢個三五年再急起直追都還來得及,而現在可能三五年企業就馬上面臨淘汰的邊緣了,這可是一場馬拉松比賽,而且不只是要跑得比對手快,更要跑的比消費者更快!
數位轉型藍圖:團隊共同描畫,每個人都有責任
老闆、主管、專員,對於數位轉型都有其不同的期待與想像,我們時常面臨的狀況是老闆對於數位轉型的想像是在業績及效率、主管則是在管理與效率以及責任,專員則是在於工作負擔的增加或減少,若三個角色都無法在數位轉型藍圖中看到自己在乎的要點,數位轉型就無法獲得支持,不只是難以進行,更有可能造成失敗!
在我們服務的經驗中,最糟的狀況並不是數位轉型的無法推動,而是主管的一廂情願,在導入數位科技,內部團隊也接受了訓練,但團隊成員最後卻只虛應了一兩個月後就不再使用,最終花了錢與時間,卻只得到專員一句不好用,最後只成了虛應了事的數位轉型,最終自然是失敗。
數位轉型絕對不是老闆主管花了錢交代下去就可以成功,而是必從上而下都必須有所共識並共同努力,才有可能跨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!
企業流程與績效評估:更好的效率、更棒的品質
達到共識卻無工作流程以及制度搭配,同時寄望團隊會自行調整工作模式,數位轉型自動上軌道,是不切實際的理想。
人,多數時候是不愛改變,改變意味著要重新學習重新適應,甚至會增加負擔,在已經駕輕就熟的狀況下,實在沒有理由會去主動做改變,也因此,如果數位轉型並沒有針對工作流程去調整,貿然導入數位科技,只會讓團隊手忙腳亂,如果連例行公事都無法輕易著手,誰還會想去用數位科技呢?畢竟,這對個人本身可是沒有好處的,反而增加工作量,引來更多困擾與壞處!
因此,工作流程必須在數位科技導入之前就先行規劃設計,以現有流程為主體,加入或減少必要動作,並且改變內部的績效評估方法,以鼓勵取代強迫,逐步調整團隊做事方式,而後再導入數位科技,才有機會做到無縫接軌,縮減陣痛期,減免數位轉型中不需要的人力、物力等資源浪費!
數位科技的選擇、導入及測試運用:由小而大、由淺而深
大部分數位科技是無法進行短期試用的,也因此,如果企業本身並沒有設想及規劃數位轉型的藍圖,面對數位科技的選擇,是難以分析與評估的,而評估團隊也必須以未來實際使用的團隊為主,才有辦法詢問到痛點及要求廠商進行概念證明(Proof of Concept)。此外,廠商是否能清楚理解企業實際運行的流程與需求,以及導入後能否協助初期的運行,都會關係到數位科技進入企業後,能否發揮其最大功能、增進團隊工作效率、提升企業業績…等。
而數位轉型的過程,應該是由小地方慢慢擴大到部門、企業,並由淺入深地導入數位科技以及後續的測試運行,事關團隊與管理,穩健地進行才不會造成人員波動以及業務上的影響。
數位轉型全面啟動:時時追蹤、容忍錯誤、預留預算、快速調整
任何改變都會有其陣痛,因此更需要時時追蹤,並適當地容忍錯誤的發生,在整個數位轉型的規劃及成本估算中,更應該把轉型上線後的錯誤及調整都納入預算,才能在數位科技全面啟動時,可運用資源來進行快速的調整,才有機會讓數位轉型快速地發揮效用!
延伸閱讀:
1.(序曲)為什麼數位轉型(digital transformation)會失敗?
2. (評估篇)為什麼數位轉型(digital transformation)會失敗?
3.(數位科技篇)為什麼數位轉型(digital transformation)會失敗?